唐
陰刻線細、密、勻、短、平行、精美,平行短陰線是唐的典型風格。
動物兩兩相對,雙翅尖、小、翹,昂首,翅短而寬,上翹。
花朵式長尾云紋為唐所創。
鶴雙目小圓坑和陰刻三角形,或不飾眼。
珠紋始于漢,唐尤盛,受西域影響。
孔崔寫實最早見于唐。
牡丹紋最早出現于唐代。
多辨朵云和鳥翅下有鋸齒紋為唐晚期和宋的特點。
漢以前少有花鳥題材,唐開始增多。
漢以前的鳳非??鋸?,表現威嚴和神秘,唐追求美感,接近于實物。
繩帶上隨形的陰刻細線為唐特有。
唐代馬造型溫順。
玉獅最早見于唐代。
鳳與牡丹合雕一器始于唐。
玉梳唐以前無紋飾或飾夔鳳和獸面紋,唐多見花鳥紋,唐以前粗、長,唐細、密,葉脈雙線,魚刺形,唐代葉脈有點距離,宋代連在一起
玉飛天最早傳世于唐,披帶,托云,持花寶,細眼,三再鼻,一字狀咀,花結。
唐代玉板較厚。
玉象題材漢代以前罕見,唐代復見,反映唐代訓象常見。
連花紋魏晉南北朝就興起,唐代尤盛。
連花始見于唐,佛教題材。
火球紋始見于唐
玉帶版厚, 五毫米以上
玉質溫潤,造型豐滿是唐代時代風格
突顯造型的隨意鏤空是唐的重要特征
鳳鳥尾部高聳, 雕作如意云朵形狀, 在飛天、云龍等圖案中多見
長平行線是唐典型紋飾, 見于風翅等
龍頭較長,頭上有毛發,丹鳳眼,口大張, 咀角超過眼角, 是唐代龍紋斷代標準之一
龍身似蛇形,四肢粗壯似獸形, 是唐代開始出現的
龍腿作蹬踏行走狀, 肌肉豐滿,關節處有撮三角形腿毛飄拂,足較大, 三爪,爪尖鋒銳, 為斷代標準
唐代飛天半臥式,橢圓形臉,頭頂挽高髻,身體修長,身著貼身衣裳,衣褶簡單,肩披飄帶,體態輕盈,面目慈祥,飛天浮于如意式朵云紋上,以透雕結合陰刻技法,造型流暢,優美生動
遼金宋
多采用鏤雕,花、葉大,間隙小,結構簡練。
魚跳躍型,頭尾均朝上,陰刻線明朗不亂,圓眼、圓坑眼。
魚與連蓬、荷花復合始于宋。
宋代孔雀流行方式,鱗片狀,圓孔,花枝疏朗且花大,葉小,枝長而細。
鏤雕花形玉片宋較流行,1無邊框,2去小留多,3平面性較強。
雙鶴玉佩流行。
秋山春水,遼金常以大葉柞樹為飾,宋則以針葉樹為背景。
王器上留皮是宋元間的特點。
唐宋以后鳳紋盛行,最早出現于商代。
魚短尾分叉,向上,向下外翻,尾上細長陰刻線,翅短、寬、齒狀。
自唐以后,龍的主體特征是馬首、蛇身、鹿角、鷹爪,直至明清
宋代玉龍無明、清時的鱗片,也沒有那種兇猛的神態,身體更近似于蛇,四肢粗壯,腿關節處有毛,龍頭較長,頭上有毛發,龍口大張,口角大致與眼角等齊,神態安祥,與宋代尚理的時尚有關。
龍紋上唇厚旦翹, 有獨角, 張口吐舌, 毛發后披,鱗紋,身上有云氣紋、火焰紋, 兇猛。咀角不超過眼角, 朵云與唐代不同,有叉且卷,帶小齒,唐三角形眼。
卷草紋從連云紋演變而來。
宋代帶板花紋、龍紋多, 為鏤雕。
宋代多用米字紋。
遼金元逐步向多層次發展, 利用皮色最有特色
童子頭大、足小, 以及飾粗短陰紋, 八字眉, 直鼻,小口,心形發, 為宋早期標準紋飾
宋青玉占有相當數量,青中泛灰, 泛綠
鵝制玉西周至唐少見,宋元復出現
唐彷戰國宋彷漢
漢以前難見鹿紋, 唐出現,宋、遼、金大量出現
宋代始玉制器皿由圓、瓜果、花型等演變為多角型
宋早期龍紋多光素且帶火焰紋, 元代龍身飾鱗紋
朵云、水波、升龍、墻格紋錦地為宋代典型風格
帶有網格的龍紋定到金代
宋代的荷葉不是舉,象背
鏤空處為圓渾的三再形和半月形為遼代玉雕特征
龍頭較長,額部大,眉毛較重,五官集中于頭的下部,濃發后飄,龍首分腹部透雕圖案的距離較遠,腹呈琵琶形、方橋鈕,是元代玉帶鉤形制
鏤空處保留加工時程鉆痕跡,宋元特征
元
宋元魚三種:一種無鱗長身, 身寬長, 眼小圓坑,腮部一短陰線;一種為有鱗,身飾陰刻直線組成的網格紋為鱗,尾伸向身后, 動感強;再一種為無鱗短身, 寬身, 尾部窄,身測有一道水平方向的陰刻線
獅始于唐,宋元時增多
宋元常見龍穿行于花草樹木, 元代行轉云間、花間較多,細頸、長頭、鱗紋、爪上部有粗短的帶狀紋
元早期龍三爪和軀體光素的多, 中晚期以后飾鱗紋、五爪的多。龍大眼、粗唇、上唇長且翹,一綹二綹三綹長發后飄
元代龍紋前右爪握寶珠
元代嵌飾以委角、圓角或橢圓形的居多
鳳穿花紋玉壁始于元
元螭長發細身, 大頭有須, 多口含靈芝
海水紋變化
獅紋,剔地陽紋高凸, 頭頸部似深刀切斷,粗看緊壓在眼上,圓眼突出, 兇猛
元代二品以上可系玉帶,文官禽鳥紋, 武官系獸紋, 獅紋為一品專用
龍三束發, 長雙角,粗眉上卷, 寬鼻梁凸起,為元特點
童子頭發兩面分, 圓凸眼中間陰刻線
元代人紋特點:橄欖形帽,長袍,腰間束帶, 圓形眼, 高鼻梁, 短須
元代螭虎紋與漢比造型較靈活, 頭窄長, 五官集于臉下部, 眉、眼、鼻占整個臉三分之一,多不見咀
拋光較亮, 刀法粗獷有力, 可見刀鉆痕, 葉紋的中部往往挖得很深
帶翅的獸一般定在元代
元代的獅子以狗為原型
帽頂是元代官帽上的裝飾品,至明代由于服飾體制改變,改作爐頂使用。
明
玉管筆明最早見
異獸大眼圓睜,粗寬眉, 雙角,卷手,長發后披, 后肢火焰紋
陳設玉起于唐, 盛于明清
組合佩明晚期時興
鶴在明代為一品文官
明萬厲龍向前探須,正面豬形鼻, 細身, 輪型爪
麒麟紋自漢代就有,明清時興, 表示一品武官
仿古玉在宋代已出現,明更盛行, 與漢代以前的青銅器接近,明晚期紋飾豐富
明代鳳鳥代表皇后
明早期借花鳥來寓意吉祥, 晚期道教盛,以長壽為中心內容
荔枝紋各不相同
葉脈紋凸出,陰刻同存
玉觚始于明代
明中晚期歲寒三友方泛流行,八仙大鼻
明不注重玉的材料, 早期用玉好, 量少, 中晚期青玉多,偏暗
執壺受瓷器紫沙影響
明代吉祥圖案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羲之愛鵝,大白醉酒
壽星、鹿常用題材
觀音玉作見于明
從明中期開始, 紋飾逐漸向繁瑣化方向轉化
明晚期子岡牌上邊夔龍紋薄,象剪紙貼上去的
明代龍鉤頭方,清代就不方了
明衣褶線波浪式,清注重與面的結合
明代玻璃光, 清代燭光
金元時期多層透雕工藝不拘泥于細節,表面打磨光滑細致,背面則保留了加工時的鉆痕,而明代早期透雕細部打磨光滑,并層次較少,立體感減弱
明晚期改為雙縷空技法,上層主紋雕琢拋光細致,下層地紋多為錦紋式的繁密云紋、纏枝花草或光素,雕琢潦草,多不拋光
龍身細長,刻劃鱗紋,頸、腹和尾大致等寬,蝦米眼,如意頭形鼻,有龍須,怒發沖冠,足為風車爪,在神韻上有一種呆板蒼老感,為典型明代龍紋特征
玉色干白,局部有綹裂,是明代多見玉材